8/15/2006

【原创】“让”还是“不让” 还是个问题


【原创】“让”还是“不让” 还是个问题
去年10月25日,一位黑人老妇在美国底特律去世。她叫Rosa Park (1913-2005)。举丧之日,全国下半旗致哀。BBC说:那一天,蒙哥马利和底特律两市的公共汽车都空出前排座位纪念她。为什么?因为1955年,她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公共汽车上,拒绝让位给白人。从此,美国的民权运动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BBC的记者写道:“She set down so that the whole country might stand up ”.一位香港人用一句广东话概括整件事的意义:“坐低即是企硬。”
有趣的是,最近,我们在公交车上,“让座”还是“不让座”,又成了网上一个热门的话题。有人在网上发贴,说是“我绝对不会在公交车上让座 !”结果正如作者自己所料,谩骂与斥责铺天盖地而来,一时“道德”“伦理”之类的帽子满天飞。
我也是公交车一族,也想说上几句。
如果说当年美国黑人妇人不让座是一场关系到种族权利的斗争,那么现在这场“让座”还是“不让座”的争论只是有关社会风气的讨论。要重新树立“尊老爱幼”的社会风气当然没有错。因为谁都会老。但是常常被忽略的是:时下新一代的价值观里,更崇尚的是“自由平等”“互相尊重”这些观念。他们买票坐车,也很看重自己的权利。
我相信老一辈人中,许多人认为受人尊重是理所当然的。公交车上也常见有人主动让位给有需要的人,但是经常看到的是他们就像要回自己应有的东西,不会有感恩的想法,当然就不用谢了。更有因为主动让座换来不快经历的,我就看见过一次。一位小青年主动让位给一位老人,老人“唔该”都没说一声,就一屁股坐下去,马上就一下弹了起来说:“辣嘅!”(这么烫!)从老人的眼光看来,是说你让座还是设“陷阱”的意思。小青年顿时尴尬万分,背过脸去。有过这趟“惨痛”经历,我想,这青年人在下次让座之前,一定会“三思”。
今日报载:27名广州市政协委员向广州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案,建议:将中华民族传统“孝道”纳入公民道德教育范畴,呼吁倡导“感动、感激、感恩”的“三感”教育。(《广州日报》3月25日)这当然也是对的,但既然是公民教育,成年人也应该有份。 既建议弘扬中华民族传统“孝道”,也倡导公民懂得感动、常怀感激、学会感恩。年轻人的不“孝顺”,有时也与老一辈不够仁厚、宽容有关。
那篇题为《我绝对不会在公交车上让座!》的帖子,还强调了不让座的另外一些理由。主要是:百姓不能成为公共资源匮乏的当然承受着。现在公共资源的短缺,致使人们要为自己的道德付出较大的成本。还有就是: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,使本来应该让百姓享受到改革成果的公用企业,开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。另外:一方面是普通百姓共同使用有限的公用资源,另一方面,少数人却占有着大量的社会资源。
我觉得他说的都有道理。现在每天挤公交车的无非是两大族群,上学上班族和老人族,改革开放25年,我国经济飞速发展,国家对公交系统的投入跟不上,公交资源始终匮乏,公交车的拥挤程度,一直没有改变。每天使用这个系统的人应该联合起来,向有关部门争取,让政府考虑改善有关的政策,投入更多的资源发展公交系统。使它更加安全,便利,舒适和廉宜。人们不用再挤车,也就没有让座的问题了。
但问题是,制定公共交通规划,掌握公共交通资源的人,并不需要使用公交系统。他们只使用公务车,私家车或的士。他们对目前公交车的拥挤情况了解吗?请看有关的报道:“广州市交委主任冼伟雄昨日接待市民信访,目前,在上班高峰期随处可见公交车挤满一车厢人的现象。冼伟雄表示,在目前阶段解决每日几百万市民出行是首要问题。据现场市交委的一位负责人补充介绍,按照国家《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》G-B7258的标准,城市公共汽车容量按站立地板面积计算,每人不小于0.125平方米的标准,也就是除了座位外,每平方米可站立8人。按这个标准,全市的绝大部分公交车没有超载。” (《信息时报》3月24日)
公交车上每平方米站立8人,可以想象大概的情况就是,如果前门多挤上一个人,后门就要掉下一个的程度。既然广州的公交车大部分还没有挤到这个程度,那么近期内也难有改善,如果你每天还要挤公交车,那么,“让”还是“不让”,就还是个问题。

没有评论: